央視網(wǎng)消息:4月20日,海南文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見證了中國航天發(fā)展的一大步,長七火箭搭載天舟一號成功發(fā)射。4月28日,圓滿完成天舟一號飛行任務的試驗團隊回到北京,白明生是天舟一號的總設計師,在剛剛過去的這一周,他和他的團隊見證了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對接,進行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的全過程。這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shù)的國家,為今后空間站建設打下堅實基礎(chǔ),那么,他們是如何攻克推進劑在軌補加難題的呢?
如果說載人飛船是天地往返的載人工具,那么貨運飛船就是天地間運貨的工具。除了為航天員的長期駐留和空間科學實驗進行貨物補給外,一座大型空間站的運行也要靠貨運飛船為其補加推進劑。在設計之初,試驗隊首先要確定的,就是采用哪種方式來加注推進劑。
記者:當時有多少個方案,可以供選擇?
白明生:比如說斷接器的加注方式,是電動的還是氣動的。
記者:這兩個有什么區(qū)別?
白明生: 電動的話,要耗電,氣動的話,還要背氣瓶,氣動的可能更復雜一些,氣動的話人家是有先例的,電動的沒有先例。
記者:最后咱們選擇的是哪個?
白明生:最后選擇的是電動的。
記者:為什么就要選擇一個沒有先例的?
白明生:這當時也是做比較了以后,包括電機這些選擇,也是有一定技術(shù)基礎(chǔ)的,咱們其他的型號用過類似的電機,經(jīng)過實用性改進以后,可以滿足它的需要,因為電動的話,控制起來相對要容易一點兒。
記者:確定下來這是一個總的方向,接下來就像您說的,可能這個越往后就越難?
白明生:設計的時候,電機功率的選擇,功率太大了以后也不行,功率太小了,驅(qū)動不了,也不行。所以功率的選擇,這個參數(shù)的選擇,都是認真設計的。
白明生:包括這個船,我做成一個多大尺寸的,我裝多少貨物,也得考慮我空間站的需求。
記者:既然是運貨的,就越大越好,越多越好,是不是這樣?
白明生:不是這樣的,因為船要發(fā)射上去,它靠火箭,火箭的話,你不能為了我的貨船,專門研制特別的火箭,你的工作量就大了。
白明生,今年51歲,1988年畢業(yè)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器設計與應用力學系,大學畢業(yè)后,白明生進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空間技術(shù)研究院,1992年,載人航天總體室成立后,白明生成為首批核心成員。在載人航天領(lǐng)域,從方案設計、初樣研制到神舟一號至神舟五號飛船的研制和發(fā)射,他都參與其中。2003年“神五”發(fā)射完成后,他被安排到返回式衛(wèi)星項目任務擔任副總師。2007年,白明生再次回到飛船隊伍,作為副總設計師帶領(lǐng)研制隊伍投入到“神七”任務中。2011年,他開始帶領(lǐng)一支年輕的隊伍,研制天舟一號,這一年他也只有45歲。
記者:這跟以前的隊伍,年齡組成有不一樣的地方嗎?
白明生:載人船早期的話,咱們那時候還有一些前輩,老專家。
記者:有搭配著?
白明生:有搭配著,現(xiàn)在像我們這個歲數(shù)的不是太多,年輕人很多,6年前20多歲,干到現(xiàn)在平均35歲,6年面前沒有那個。
記者:但您這個恰恰又是一個新隊伍,這是不是也得更上心的地方?
白明生:沒錯,我們也從載人船,天宮的隊伍里補充過來幾個,但是好多也是沒有太多經(jīng)驗的,只能早期培養(yǎng)慢慢鍛煉。
記者:但是恰恰您帶的這支隊伍,不得不去面對這種新崗位,新人,您怎么辦?
白明生:那就是多付出,沒別的招。
六年中,日復一日的殫精竭慮,天舟一號從無到有,漸漸成型。作為首個貨運飛船,有人稱它為太空中的快遞小哥,但其實,它的塊頭一點都不小,小天舟一號采用兩艙構(gòu)型,由貨物艙和推進艙組成,總長10.6米,艙體最大直徑3.35米,物資上行能力小于7噸,起飛重量約13噸,是我國迄今所發(fā)射過最大、最重的航天器。
記者:這次天舟一號的載荷比,在世界都算是最高的之一,也就是說它能運得多自重還小,這個你們當時在設計的時候,是不是已經(jīng)做到極限了?
白明生:對,整船的結(jié)構(gòu),實際上設計的時候,就是精細化設計,每一部分我們都是先仿真以后,再設計圖紙,再生產(chǎn),所以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個零件,都是把重量摳得特別細。